Spark调优总结
内容整理自:
三万字长文 | Spark性能优化实战手册
开发调优
避免创建重复RDD
尽可能复用同一个RDD
对多次使用的RDD进行持久化
尽量避免使用shuffle类算子
使用map-side预聚合的shuffle操作,比如使用reduceByKey或者aggregateByKey算子来替代掉groupByKey算子
使用高性能的算子,比如
mapPartitions替代普通map
、使用foreachPartitions替代foreach、使用filter之后进行coalesce操作、使用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替代repartition与sort类操作广播大变量
使用Kryo优化序列化性能
优化数据结构: 尽量使用字符串替换对象,使用原始类型(int、Long)替换字符串、使用数组替代集合
资源调优
Spark运行流程:
资源参数调优
num-executors
: 用于设置Spark作业总共要用多少个Executor进程来执行executor-memory
: 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内存。Executor内存的大小,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Spark作业的性能,而且跟常见的JVM OOM异常,也有直接的关联executor-cores
: 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。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个Executor进程并行执行task线程的能力driver-memory
: 用于设置Driver进程的内存, Driver的内存通常来说不设置,或者设置1G左右应该就够了,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collect算子拉取所有数据到driver端,需要保证Driver有足够的内存spark.default.parallelism
: 用于设置每个stage的默认task数量, 官网建议的设置原则为num-executors * executor-cores的2~3倍
较为合适,比如Executor的总CPU core数量为300个,那么设置1000个task是可以的spark.storage.memoryFraction
: 用于设置RDD持久化数据在Executor内存中能占的比例,默认是0.6,根据你选择的不同的持久化策略,如果内存不够时,可能数据就不会持久化,或者数据会写入磁盘spark.shuffle.memoryFraction
: 用于设置shuffle过程中一个task拉取到上个stage的task的输出后,进行聚合操作时能够使用的Executor内存的比例,默认是0.2
资源参数参考示例
1 | ./bin/spark-submit \ |
数据倾斜调优
- 绝大多数task执行很快,个别task却执行很慢,而Spark运行进度取决于耗时最长的那个task。
- 在shuffle阶段,如果某个key对应的数据量特别大,就会发生数据倾斜
调优思路
- 找到数据倾斜发生在哪个stage中: 只要看到Spark代码中出现了一个shuffle类算子或者是Spark SQL的SQL语句中出现了会导致shuffle的语句(比如group by语句),那么就可以判定,以那个地方为界限划分出了前后两个stage
- 通过Spark Web UI查看报错的那个stage的各个task的运行时间以及分配的数据量, 然后通过log异常栈定位到具体代码
- 查看导致数据倾斜的key的数据分布情况,选择不同的方案解决:
- 如果是Spark SQL中的group by、join语句导致的数据倾斜,那么就查询一下SQL中使用的表的key分布情况。
- 如果是对Spark RDD执行shuffle算子导致的数据倾斜,那么可以在Spark作业中加入查看key分布的代码,比如RDD.countByKey()。然后对统计出来的各个key出现的次数,collect/take到客户端打印一下,就可以看到key的分布情况
数据倾斜的解决方案
解决方案一:过滤少数导致倾斜的key
如果我们判断那少数几个数据量特别多的key,对作业的执行和计算结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话,那么干脆就直接过滤掉那少数几个key。比如在Spark SQL中可以使用where子句过滤掉这些key或者在Spark Core中对RDD执行filter算子过滤掉这些key
解决方案二:提高shuffle操作的并行度
方案实现思路:
在对RDD执行shuffle算子时,给shuffle算子传入一个参数,比如reduceByKey(1000),该参数就设置了这个shuffle算子执行时shuffle read task的数量。对于Spark SQL中的shuffle类语句,比如group by、join等,需要设置一个参数,即spark.sql.shuffle.partitions,该参数代表了shuffle read task的并行度,该值默认是200,对于很多场景来说都有点过小
方案实现原理:
增加shuffle read task的数量,可以让原本分配给一个task的多个key分配给多个task,从而让每个task处理比原来更少的数据。举例来说,如果原本有5个key,每个key对应10条数据,这5个key都是分配给一个task的,那么这个task就要处理50条数据。而增加了shuffle read task以后,每个task就分配到一个key,即每个task就处理10条数据,那么自然每个task的执行时间都会变短了
解决方案三:两阶段聚合(局部聚合+全局聚合)
实现思路:
进行两阶段聚合。第一次是局部聚合,先给每个key都打上一个随机数,比如10以内的随机数,此时原先一样的key就变成不一样的了,比如(hello, 1) (hello, 1) (hello, 1) (hello, 1),就会变成(1_hello, 1) (1_hello, 1) (2_hello, 1) (2_hello, 1)。接着对打上随机数后的数据,执行reduceByKey等聚合操作,进行局部聚合,那么局部聚合结果,就会变成了(1_hello, 2) (2_hello, 2)。然后将各个key的前缀给去掉,就会变成(hello,2)(hello,2),再次进行全局聚合操作,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了,比如(hello, 4)
实现代码:
1 | // 第一步,给RDD中的每个key都打上一个随机前缀。 |
方案优点:
对于聚合类的shuffle操作导致的数据倾斜,效果是非常不错的。通常都可以解决掉数据倾斜,或者至少是大幅度缓解数据倾斜,将Spark作业的性能提升数倍以上。
方案缺点:
仅仅适用于聚合类的shuffle操作,适用范围相对较窄。如果是join类的shuffle操作,还得用其他的解决方案
解决方案四:将reduce join转为map join
实现思路:
不使用join算子进行连接操作,而使用Broadcast变量与map类算子实现join操作,进而完全规避掉shuffle类的操作,彻底避免数据倾斜的发生和出现
实现原理:
普通的join是会走shuffle过程的,而一旦shuffle,就相当于会将相同key的数据拉取到一个shuffle read task中再进行join,此时就是reduce join。但是如果一个RDD是比较小的,则可以采用广播小RDD全量数据+map算子来实现与join同样的效果,也就是map join,此时就不会发生shuffle操作,也就不会发生数据倾斜
实现代码
1 | // 首先将数据量比较小的RDD的数据,collect到Driver中来。 |
解决方案五:采样倾斜key并分拆join操作
方案适用场景:
两个RDD/Hive表进行join的时候,如果数据量都比较大,那么此时可以看一下两个RDD/Hive表中的key分布情况。如果出现数据倾斜,是因为其中某一个RDD/Hive表中的少数几个key的数据量过大,而另一个RDD/Hive表中的所有key都分布比较均匀,那么采用这个解决方案是比较合适的。
方案实现思路:
- 对包含少数几个数据量过大的key的那个RDD,通过sample算子采样出一份样本来,然后统计一下每个key的数量,计算出来数据量最大的是哪几个key。
- 然后将这几个key对应的数据从原来的RDD中拆分出来,形成一个单独的RDD,并给每个key都打上n以内的随机数作为前缀,而不会导致倾斜的大部分key形成另外一个RDD。
- 接着将需要join的另一个RDD,也过滤出来那几个倾斜key对应的数据并形成一个单独的RDD,将每条数据膨胀成n条数据,这n条数据都按顺序附加一个0~n的前缀,不会导致倾斜的大部分key也形成另外一个RDD。
- 再将附加了随机前缀的独立RDD与另一个膨胀n倍的独立RDD进行join,此时就可以将原先相同的key打散成n份,分散到多个task中去进行join了。
- 而另外两个普通的RDD就照常join即可。
- 最后将两次join的结果使用union算子合并起来即可,就是最终的join结果。
方案实现原理:
对于join导致的数据倾斜,如果只是某几个key导致了倾斜,可以将少数几个key分拆成独立RDD,并附加随机前缀打散成n份去进行join,此时这几个key对应的数据就不会集中在少数几个task上,而是分散到多个task进行join了,如图:
解决方案六:使用随机前缀和扩容RDD进行join
方案适用场景:如果在进行join操作时,RDD中有大量的key导致数据倾斜,那么进行分拆key也没什么意义,此时就只能使用最后一种方案来解决问题了。
方案实现思路:
- 类似“解决方案五“,首先查看RDD/Hive表中的数据分布情况,找到那个造成数据倾斜的RDD/Hive表,比如有多个key都对应了超过1万条数据。
- 然后将该RDD的每条数据都打上一个n以内的随机前缀。
- 同时对另外一个正常的RDD进行扩容,将每条数据都扩容成n条数据,扩容出来的每条数据都依次打上一个0~n的前缀。
- 最后将两个处理后的RDD进行join即可。
方案实现原理:
将原先一样的key通过附加随机前缀变成不一样的key,然后就可以将这些处理后的“不同key”分散到多个task中去处理,而不是让一个task处理大量的相同key。该方案与“解决方案五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,上一种方案是尽量只对少数倾斜key对应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,由于处理过程需要扩容RDD,因此上一种方案扩容RDD后对内存的占用并不大;而这一种方案是针对有大量倾斜key的情况,没法将部分key拆分出来进行单独处理,因此只能对整个RDD进行数据扩容,对内存资源要求很高。
方案优点:对join类型的数据倾斜基本都可以处理,而且效果也相对比较显著,性能提升效果非常不错。
方案缺点:该方案更多的是缓解数据倾斜,而不是彻底避免数据倾斜。而且需要对整个RDD进行扩容,对内存资源要求很高
shuffle调优
在Spark 1.2以后的版本中,默认的HashShuffleManager
改成了SortShuffleManager
。SortShuffleManager相较于HashShuffleManager来说,有了一定的改进。主要就在于,每个Task在进行shuffle操作时,虽然也会产生较多的临时磁盘文件,但是最后会将所有的临时文件合并(merge)成一个磁盘文件,因此每个Task就只有一个磁盘文件。在下一个stage的shuffle read task拉取自己的数据时,只要根据索引读取每个磁盘文件中的部分数据即可
HashShuffleManager的优化
设置spark.shuffle.consolidateFiles
, 默认为false。
开启consolidate机制
之后,会出现shuffleFileGroup
的概念。consolidate机制允许不同的task复用同一批磁盘文件,这样就可以有效将多个task的磁盘文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并,从而大幅度减少磁盘文件的数量,进而提升shuffle write的性能
SortShuffleManager
SortShuffleManager的运行机制主要分成两种:
- 一种是普通运行机制
- 另一种是bypass运行机制。当shuffle read task的数量小于等于
spark.shuffle.sort.bypassMergeThreshold
参数的值时(默认为200),就会启用bypass机制
shuffle相关参数调优
spark.shuffle.file.buffer
默认值:32k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shuffle write task的BufferedOutputStream的buffer缓冲大小。将数据写到磁盘文件之前,会先写入buffer缓冲中,待缓冲写满之后,才会溢写到磁盘spark.reducer.maxSizeInFlight
默认值:48m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shuffle read task的buffer缓冲大小,而这个buffer缓冲决定了每次能够拉取多少数据。如果作业可用的内存资源较为充足的话,可以适当增加这个参数的大小spark.shuffle.io.maxRetries
默认值:3
参数说明:shuffle read task从shuffle write task所在节点拉取属于自己的数据时,如果因为网络异常导致拉取失败,是会自动进行重试的。该参数就代表了可以重试的最大次数。如果在指定次数之内拉取还是没有成功,就可能会导致作业执行失败spark.shuffle.io.retryWait
默认值:5s
参数说明:代表了每次重试拉取数据的等待间隔。建议加大间隔时长(比如60s),以增加shuffle操作的稳定性spark.shuffle.memoryFraction
默认值:0.2
参数说明:该参数代表了Executor内存中,分配给shuffle read task进行聚合操作的内存比例,默认是20%spark.shuffle.manager
默认值:sort
参数说明:该参数用于设置ShuffleManager的类型。Spark 1.5以后,有三个可选项:hash
、sort
和tungsten-sort
。HashShuffleManager是Spark 1.2以前的默认选项,但是Spark 1.2以及之后的版本默认都是SortShuffleManager了。tungsten-sort与sort类似,但是使用了tungsten计划中的堆外内存管理机制,内存使用效率更高